采编系统入口
期刊信息
本刊声明
编辑部公告
从湖南长沙到贵州毕节,每周往返车程超过八小时,长沙市第一医院教授、肝胆外科主任熊立新已如此坚持了近一年。
2023年7月,中央统战部启动“地域+领域”组团式帮扶毕节工作,开启了统一战线帮扶毕节的全新篇章。作为民革党员、长沙市第一医院知名专家,熊立新自2024年起率医疗小组奔赴毕节市开展帮扶。
如今,熊立新每周4天以上在纳雍县人民医院和毕节市第二人民医院坐诊,周末才返回长沙处理院务。
不久前,熊立新的团队,主导完成了纳雍县首例“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”——这项被誉为肝胆外科“天花板”级别的高难度手术,历时8小时,获得成功。不仅如此,开展帮扶以来,熊立新的团队还先后在毕节市第二人民医院完成腹腔巨大肿瘤切除、腹腔镜肝切除、肝门胆管癌根治术等多台复杂四级手术。
“虽然长时间手术很辛苦,但能让患者康复,并通过手把手带教让本地医生学到真技术,一切都值得。”熊立新说。
统一战线“地域+领域”组团式帮扶的模式和粤黔协作,正通过这样一个个专家团队的扎根,悄然改变毕节的医疗生态。
但最近,熊立新却有一桩“苦恼”:到毕节这一年里,开展的手术很少,来当地医院就诊的疑难杂症患者也少,时常感到“一身医术无用武之地”。
“起初我还为病人少感到庆幸,但是经过与同行沟通了解到,当地人患上稍微严重的疾病或疑难杂症,都选择外出求医。”熊立新说,很多患者宁愿去贵阳、重庆、成都的医院排队两三个月,也不愿在本地医院就医。
“舍近求远”的背后,是群众对本地医疗水平缺乏了解和信任。而这一点,恰恰是医疗帮扶从“输血”转向“造血”亟需解决的关键难题。
“我们来毕节就是想帮助重病患者就地治疗,但没有患者,我们就缺乏通过实战带教培养人才的机会——这是最让我苦恼的。”熊立新坦言,医疗帮扶不仅是技术输出,更要推动先进理念落地,为当地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医疗队伍。
其实,熊立新的苦恼,也是当地的心病。为了让群众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,毕节市各方一直在努力——